"大家都在觀望,這是兩個世界的博弈,很尖銳,主要還得靠各國政府的行動,身處其中的企業家沒辦法做太多。"
2025年中國醫療企業出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中國醫療企業們,正在焦灼地等待和觀望。
特朗普政府自2月1日起對華產品加征10%關稅后,3月4日再次實施同等幅度關稅,疊加墨西哥等中轉市場關稅調整,導致中美貿易不確定性顯著增加。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全球幾十個國家加征"對等關稅",中國采取了強硬反制措施,對美國進口商品征收34%的關稅。
曾被視為"醫療避風港"的歐美市場,高額關稅后,"出海"是否還是醫療企業的必選項?
各家醫療項目正在緊急評估,出海當前的挑戰和機會,以及短中長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近日,百利天恒董事長朱義回應"對等關稅"對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出海的影響時稱,截至目前,"對等關稅"針對的是商品貿易方向,尚未針對創新藥授權交易等知識產權方向。
他認為,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對美商品貿易以仿制藥出口為主,國產創新藥的出口額相對較少,許可授權的交易額更大,但這些交易暫不受關稅沖擊;而對于在美有較強市場潛力的國產創新藥,未來若要出口,受益于國內生產的低成本和美國市場的高售價也完全具備承受能力。
夜黑風高浪更急,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藥企如何出海?
主筆/ 澤蘭
文章架構師/ 佳佳
出品/ 良醫財經
01
關稅之下,出海能否成行?
最近一系列的關稅問題,不少從業者非常迷茫,"我們是醫療行業的原材料供應商,最近也在一直研究關稅對我們這些企業的影響。"
根據原材料、原創藥和器械三個大類,仔細解讀關稅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第一、原材料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最大原料藥生產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約20%,美國依賴中國供應的抗生素、維生素等大宗原料藥。
關稅沖擊后,若美國對中國原料藥加征10%~25%關稅,出口成本將顯著增加。以2023年數據為例,中國對美原料藥出口額約50億美元,10%關稅將直接增加5億美元成本,削弱價格競爭力。
替代風險:美國可能轉向印度、意大利等替代供應商,導致中國藥企訂單流失。例如,印度已通過"原料藥振興計劃"提升本土產能,爭奪市場份額。
比如,華海藥業、普洛藥業等原料藥巨頭需加快向制劑、創新藥升級,提升附加值。例如,華海藥業已通過ANDA(美國仿制藥申請)布局美國制劑市場,但關稅可能削弱其價格優勢。
第二、原創藥及仿制藥
數據顯示,美國市場占中國仿制藥出口的15%~20%,若關稅提高,中國藥企可能被迫降價保份額,擠壓毛利率(行業平均毛利率約30%~40%,降價5%將導致利潤下滑15%~20%)。不過,對于一些掌握核心技術的原創藥企,尤其是那些美國市場上都不存在的中國本土原研藥品,在關稅提高的背景下,仍然有較強的競爭力。市場的剛需下,這類藥品反而可能加劇藥企的核心競爭力。
CDMO企業(如藥明康德、凱萊英)可能面臨美國客戶訂單轉移壓力,需通過海外建廠(如新加坡、愛爾蘭)規避關稅,但會增加資本開支和運營復雜度。
技術封鎖與設備進口限制的背景下,中國高端生物反應器、純化系統等設備依賴進口(美國賽默飛、德國賽多利斯),若美國擴大出口管制,可能抬高中國藥企的產能擴張成本。
以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為代表的創新藥企,收入主要來自國內醫保和自費市場,受美國關稅直接影響較小。不過,去年開始,國內的醫藥巨頭紛紛與美國巨頭醫療開展合作,但若中美科技脫鉤加劇,海外臨床合作與專li授權可能受阻。
第三、醫療器械
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中國醫療器械對美出口關稅從2.6%升至25%,部分企業市場份額被墨西哥、馬來西亞廠商搶占。
中國部分醫療器械企業曾在東南亞等地區建廠,其中部分國家近期被美國征高額關稅,相關地區的工廠布局或不再具有成本優勢,相關廠房及設備投入或不能如期創造收入和利潤,甚至存在被迫賣出的可能。
部分企業或許重新尋找中國或其他地區的產能、建設廠房等,將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若短期無法及時應對相關政策,或將導致產能不足、對收入和利潤造成影響。
此外,受零部件采購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成本競爭力或被削弱。關稅壁壘必然增加企業出海的成本,但部分非美地區出口企業在當地份額有一定的提升機會。
02
藥企器械,如何頂風前行?
在整個醫療市場都在關注關稅問題的同時,一些頭部藥企已經有了一定的應對之策,或許可以給整個產業帶去一點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典型的就是"器械一哥"邁瑞醫療。
邁瑞醫療主要產品覆蓋三大領域: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4.85億元,同比增長7.99%,分區域來看,受益于海外高端戰略客戶和中大樣本量實驗室的持續突破,以及動物醫療、微創外科、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種子業務的放量,國際市場前三季度增長超過18%,其中歐洲和亞太市場增長均超過了30%。
在美國政府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后,中國"器械一哥"邁瑞醫療股價跌幅為2%。
事實上,針對關稅問題,邁瑞一直都在密切關注美國對華關稅政策,并不斷地研討并實施應對方案。
據了解,在今年初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兩次10%關稅生效前,邁瑞醫療已提前根據意向訂單在美國前瞻備貨,因此今年美國銷售的產品并不受到本輪關稅影響。
為滿足國際化業務運營需求,邁瑞醫療在全球布局了幾十家生產基地,其中包括已獲FDA認證的工廠,可滿足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需求。
邁瑞醫療表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公司銷往美國的產品便被加征關稅,但這并未影響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國業務的復合增速達到了10%,目前美國銷售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約6%。"
隨著邁瑞醫療高端產品占比持續提升,美國市場的盈利能力自2018年以來也在不斷提升,目前美國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已經超過了70%,利潤率也已超過加征關稅前的水平。
此前,邁瑞醫療曾介紹,其超高端超聲Resona A20預計今年可獲批FDA注冊,該產品的ASP(平均價格)比上一代超聲產品高出一倍。
不僅是邁瑞醫療。藥明康德也已經有所準備。
據藥明康德2024年年報,其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約250.2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生產項目同比增長7.7%,來自歐洲客戶、中國客戶的收入分別為52.3億元、19.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4.4%、-3.5%。
這也不難看出,美國市場對于藥明康德的重要性。
2024年底,藥明康德簽訂協議出售WuXi ATU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及美國醫療器械測試業務,截至目前,上述兩項交易已完成交割,上述業務在2024年合計貢獻收入13.2億元。對于剝離美國和英國的WuXi ATU業務,此前業界認為此舉是為應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影響的避險策略,可能影響藥明康德在該領域的未來競爭力,但從風險控制角度看,這一決策有助于藥明康德專注發展優勢業務,維持長期穩定增長。
關稅問題上,藥明康德也早就有了一定的準備。
美國"制造業回流"政策可能導致部分客戶將訂單轉移至本土企業。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藥明康德目前已構建"中美雙基地+區域中心"網絡,包括新加坡、愛爾蘭、德國等地的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例如,新加坡CRDMO中心覆蓋亞太市場,愛爾蘭基地服務歐洲客戶,美國馬薩諸塞州工廠滿足本土化生產需求。
另外就是敏感資產的剝離。
比如,2025年出售愛爾蘭疫苗工廠給默沙東,剝離非核心資產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回籠資金聚焦高毛利領域(如抗體藥物、基因治療)。
無論是其他地區構建生產基地,還是剝離敏感資產,都是藥明康德為應對當前關稅挑戰而探索的可行路徑。
無論是邁瑞醫療還是藥明康德,在過去已經在海外分散地建立了多個生產基地,雖然關稅問題可能會增加他們海外市場的運營成本和風險,但過去的布局,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攤一定的風險。
03
戰略決策,產業升級加速?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稱,特朗普將對所有國家征收10%的"基準關稅",該關稅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凌晨0時01分生效。此外,特朗普將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征收個性化的更高"對等關稅",該關稅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凌晨0時01分生效,所有其他國家將繼續遵守原有的10%關稅基準。
"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上漲,漲價幾乎是確定的一步。但價格上漲也意味著中國供應鏈的價格優勢被削弱,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能力出現波動和反彈,商家可能面臨訂單量的減少。
過去幾年,中國醫療企業為了避免國內內卷,到海外市場尋找機會。而伴隨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整個醫療產業供應鏈也開始進行全球布局。這并非壞事。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供應鏈出海,中國醫療企業出海仍在起步階段,但伴隨著產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融入全球化浪潮,將有助于它們打造更強的韌性以及更高效的全球化管理能力,最終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場的機會。
從短期看,持續的關稅戰可能導致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穩定,增加企業的運營風險。
從長期看,重要醫療企業可以通過加速全球化產能布局來降低關稅對其業務的影響。這包括在多個國家建立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并降低關稅成本。
總體而言,通過供應鏈多元化、技術壁壘構建及資產優化,短期內能有效緩沖關稅政策的沖擊,但需警惕美國政策的長尾風險。對于中國醫療企業而言,全球化戰略和高效執行能力仍是核心競爭優勢。
整體來說,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對醫療企業出海構成了一定的挑戰,但也倒逼中國醫療項目加速全球化布局與產業升級。
中國企業需在供應鏈韌性、市場多元化及技術創新上突破,以應對貿易保護主義下的長期不確定性。短期陣痛難以避免,但戰略調整將為其在復雜國際環境中開辟新增長點。
04
良醫財經的思考
向內尋,生產力永遠是第一原理!
雖然外部環境仍然撲朔迷離,使中國醫療藥企和器械項目的發展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良醫看來,確定性也有幾點:
首先,永遠從原創技術找發展。對于醫療行業而言,技術的原創性永遠是第一生產力。過去在出海中,這樣的啟示已經非常明確。那些原創性強的藥企和器械企業才能在出海中拿下更多的海外市場,而對于重復創新、跟隨式復制的技術,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是沒有市場的。
這也意味著,企業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只要擁有過硬的技術,永遠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其次,兩條腿走路,才能更穩。事實上,國內醫療項目出海,一方面是為了更廣闊的市場份額,另外也是國內市場過于卷了。但是對于一家穩健發展的藥企或者器械企業而言,兩條腿走路才是最穩當的選擇。先搞好國內市場,再尋求海外市場的機會。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更多確定性。
當前,外部環境變幻莫測,觀望中的中國醫療企業唯有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斷在技術上深耕,通過"國內+國外"兩個發展路徑并行,才能走得更穩、更長久。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