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于 4 月16日聯合發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 年版)》。作為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工具,新版清單在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領域精準調整,在筆者看來,不僅為行業準入劃清紅線,更為醫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醫政參考姬華奎將從行業視角解析《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 年版)》(以下簡稱:清單、負面清單或2025年清單),清單調整的影響,并結合醫療痛點提出優化建議,助力政策落地與產業升級。
一、清單調整賦能醫療行業規范升級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較2022年縮減事項11項、管理措施27條,以"一單盡列、非禁即入"為核心,構建起更為精簡高效的監管框架。
醫藥領域,取消藥品批發零售企業籌建審批,改為事中事后監管,加速行業準入。同時明確互聯網藥品銷售須由持證企業開展,并嚴格履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責任,杜絕無資質經營行為。這一調整降低了藥品批發零售行業的前期準入門檻,激發了市場活力,但也對企業的后續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醫療器械領域,強化生產進口許可管理,要求企業具備全鏈條質量管控能力。這確保了醫療器械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促使企業加大在研發、生產環節的投入,推動產業向高端化、規范化發展。
互聯網醫療方面,特定醫療信息網絡服務仍需專項許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中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不得進
行網絡交易。但對醫療AI輔助診斷等新興業態持開放態度,鼓勵技術賦能。這既保障了互聯網醫療信息服務的規范性,又為新興業態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使患者能夠更便捷地獲取醫療信息。
二、企業響應與政府協同雙輪驅動發展
新規倒逼企業提升合規能力。醫藥電商需重構供應鏈管理體系,以確保藥品網絡銷售的安全。醫療機構須嚴格遵循人類輔助生殖、干細胞研究等高風險領域的許可門檻,保障醫療行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建議企業把握分級診療政策契機,如北京、四川等地試點藥店"藥+妝+食"融合經營,拓展多元服務場景,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政府部門須強化動態監管,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
1.聚焦民生痛點--針對"看病難",推廣區域醫聯體建設,推動檢驗結果互認。通過整合區域內的醫療資源,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合理分配,減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復檢查,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2.緩解"看病貴"--擴大醫保談判藥品目錄,嚴控流通環節加成率。將更多臨床必需、療效確切的藥品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降低患者的用藥負擔。同時,加強對藥品流通環節的監管,防止不合理加價。
3.破題"看病迷茫"--完善智能導診系統,依托AI分流患者至基層醫院。利用智能化手段,為患者提供準確的就醫引導,合理分流患者,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利用率,促進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
三、深化健康服務需政策精細化供給
清單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但破解醫療資源結構性矛盾仍需靶向施策。建議:
1.基層醫療能力提升:通過"互聯網+全科醫生"模式,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上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遠程醫療協作,讓基層醫生能夠獲得上級專家的指導,同時提升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
2.罕見病保障機制:將目錄內用藥納入大病保險,簡化罕見病藥物審評流程。罕見病患者面臨著用藥難、用藥貴的困境,將相關藥物納入大病保險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而簡化審評流程能加快罕見病藥物上市速度,使患者能夠更快用上新藥。
3.健康數據共享:打破醫院間信息壁壘,實現電子病歷跨區域調閱。這有助于醫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為診斷和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同時也方便患者在不同地區就醫,提高醫療服務的連貫性和便捷性。
新版負面清單的出臺,既是監管思路的迭代,更是以市場機制激活醫療資源的破局之舉。但是,筆者認為政策落地需平衡效率與公平,既要以"放管服"釋放市場活力,也要通過精準施策守住民生底線。期待在政策引導與行業創新的雙重驅動下,我國醫療體系能加速從"有醫可看"向"看好病、少生病"跨越,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